西门庆也做过一些很义气的事,也很重感情,甚至也做过一些扶弱济贫的好事,但绝对不是一个好人,而且他作为坏人的坏,绝对是坏到了顶级坏人的标准,也就是说,做为坏人能做的坏事,他几乎都做了,人性暗黑到极点。这点举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就是他表面上很爱自己的儿子官哥儿,可以官哥儿一死,他却一滴眼泪也不掉,还寻欢作乐,多么可怕!连野兽也是不如啊。下面看我对这个细节来作一番分析。唯一传宗接代的儿子死掉了,当是西门庆的人生大悲。但官哥儿死前死后,众人皆哭,本应嚎啕大哭的西门庆,却自始自终,没掉半滴眼泪,没有哭泣一声。这与其说是他作为一家之主应有的顾全大局的沉着冷静与理性克制,不如说是他身为人父的无情冷酷、薄情寡义。当李瓶儿为官哥儿之死而日夜以泪洗面,消瘦得“肌骨大都无一把”时,西门庆却无事人一般。对于他来说,官哥儿的死亡与下葬,不过是一件家庭事件的终结。他依然故我,一如既往放纵着他的诸多人生欲望,按部就班行进在他的罪恶人生轨道上。官哥儿死了,西门庆的生意反而更红红火火。新店铺“九月初四日开张”,他忙得不亦乐乎,“那日亲朋递果盒挂红者约有三十多人。夏提刑也差人送礼花红来。乔大户叫了十二名吹打的乐工、杂耍撮弄”,还请了好几个唱的,大庆大贺,像办喜事。而西门庆则“穿大红冠带”,摆了十五张桌席,“鼓乐喧天”,“觥光交错”。同样是这批人,十天之前,满脸悲怆来西门庆家吊唁官哥儿,现在却欢天喜地,判若两人。西门庆因为当天卖了五百两银子而“满心欢喜”,丧子之痛,早丢到九霄云外。对于西门庆来说,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作为官哥儿亲娘,李瓶儿吃不下,喝不下。作为官哥儿亲爹的西门庆,却不仅大吃大喝,还要大玩大乐。吃喝玩乐一整天了,还不罢休,晚上还留应伯爵诸人听曲儿吃酒。应伯爵心领神会,插科打诨,出乖露丑,把西门庆逗得心花怒放,“玩耍至更阑方散”,心里哪还有一点官哥儿的影儿?又哪里会把李瓶儿的悲欢冷暖放在心上?
其间西门庆被应伯爵逗“笑”三次:
因为西门庆包了郑爱月,郑爱月的弟弟又来唱曲儿,应伯爵便开玩笑说他是西门庆的“小舅子”。西门庆既为最新猎艳成功而得意,又要加以掩饰,于是笑骂应伯爵:“怪狗才,休要胡说。”因为应伯爵接过谢希大的谐谑话头调笑西门庆:“我做了韶武,把堂上让与你就是了。”西门庆又大乐,“笑令”玳安儿“拿嗑瓜来打这贼花子”。因为应伯爵说了个打狗的急口令儿,惹得西门庆“笑骂”不止。应伯爵三逗,西门庆三笑,一唱一和,一呼一应,西门庆这酒喝得欢乐尽兴,伤子之痛忘得一干二净。次日应伯爵领李智、黄四来还高息银子,西门庆见钱眼开,心情大好,想起常峙节要三十五两银子买房,大手一挥,给了五十两。如此豪爽大方,助贫扶困,是西门庆为人仗义的一面。当然,前提是碰到高兴,而昨天铺子开张,大赚一笔,一时施舍点小财,也是图个喜庆,讨个吉利,更是要刻意彰显气大财粗。如果不是赚了大笔银子,又让应伯爵逗的心情大爽,完全从失子阴影中走出,他是不会为常峙节慷慨解囊的。不久西门庆又应邀去王六儿家寻欢作乐。唱酒,听曲,纵淫无度,而且还“烧了王六儿共三处香”,把淫技发挥到新高度,极尽淫欲之乐,哪里还管李瓶儿在家痛不欲生?哪里还有半点儿官哥儿早亡的悲伤?更为可恶与不可思议处,是西门庆从王六儿处回家后,已是二更天气,又去李瓶儿房中,要与李瓶儿寻欢作乐,而不顾李瓶儿满腔悲情,无心淫乐,是何等薄情寡义?李瓶儿以身体不好为由,将他赶到潘金莲屋里去。西门庆难以控制情欲,非要睡李瓶儿一晚,哪里管她强颜欢笑,心在滴血。总是病怏怏的官哥儿,越来越不被西门庆看好。强人西门庆,内心深处肯定对没有一丝男人气的官哥儿心有不满,也不看好他能接好自己的班。官哥儿死了,西门庆反而了却一块心病,精神上也是解脱。否则,天天回家面对半死不活的小孩子,实在扫他的兴,厌烦厌倦之心早已有之。如今官哥儿一死,他便像野马开缰般,吃喝玩乐,招财进宝,淫欲无度,活得更加生龙活虎。
西门庆醉心于权欲、色欲、财欲而不能自拔,亲情已于他无足轻重。
那些性冷淡的女人 就是因为没有遇到西门庆 这是一件多悲哀的事情 所有的男人如果具有西门庆的自然条件 都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西门庆是真男人 是强者 真实存在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
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
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二、动词,诛杀、杀戮。
《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
《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七、形容词,通“忄刘”,“女刘”,美好貌。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览,回观也”。九、与“镏”字通用。
《集韵》“镏或作刘”。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
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
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
“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
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
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来源。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
《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谁呢?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
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
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
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
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
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
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
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
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
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
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
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韦之。
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
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
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豕韦者国名也。叔假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
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其中《左传》称之为士,字子舆,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的功绩,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
于是士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氏。
士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
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
”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士氏。
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氏时期。
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士会与刘氏的复兴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
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
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
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公爵是最高的爵位。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六公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汤和被封为中山侯,位列二十八侯之首,刘伯温和汪广洋两位被封为伯爵。论资历,汤和是红巾军中资历最老的高官,在朱元璋投军前,他已经是千户了,后来甘当朱元璋的下属。可是在朱元璋分封功臣时,汤和被封为侯爵,虽然在二十八侯中排第一。汤和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元老级将领,他不仅是冲锋陷阵的将才,还是独当一面的帅才。至正十六年汤和进兵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后又随徐达西征北伐。洪武十一年(1378年),汤和晋封为信国公。那么在洪武三年为什么没有封公爵?主要是因为他自身有过失,再加上朱元璋猜疑心太重。汤和沉着敏捷,有智谋,但经常因醉酒而犯错误。朱元璋曾经说过:“御史大夫汤和,与朕同乡,结发相从,屡建功劳,但嗜酒妄杀,不守法度。”汤和在镇守常州时,他曾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醉酒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顶之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也就是说我坐山观虎斗,主动权在我手里,虽然是醉酒后发的牢骚,但朱元璋听了怀恨在心,认为汤和不够忠诚。在论功行赏时,朱元璋因汤和在征福建时,释放了陈友定的余孽,造成八郡受其骚乱,而且在回来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损失两员大将为由,不予封公。洪武四年,朱元璋任命汤和为征西将军率师伐蜀。由于瞿塘关天险使得明军初战失利,汤和退回归州,三个多月后,再次进攻瞿塘关,又赶上江水暴涨,因此延误进攻。朱元璋听说后急了,“平蜀之机,正在今日,若等水退然后进攻,岂不是贻误战机?”伐蜀回来,朱元璋当面数落汤和临阵怯敌,犹豫不前,汤和赶忙顿首谢罪。洪武十一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但朱元璋仍然旧事重提,列举他在常州时的过失,并命人刻在世袭凭证上。此时,汤和已洞察出朱元璋的心思,于是后来主动提出卸甲归田,这也正合朱元璋心意。汤和懂得急流勇退,在功成名遂后,选择归隐,才得以善终。
东瓯襄武王、信国公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之一。除了他之外还有江夏侯周德兴,这二人还光着腚的时候,就跟着朱元璋在一起活泥巴玩了!更重要的是,汤和还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当年把朱元璋拉进红巾军队伍里去的正是汤和!时为千总的汤和甚至不惜屈尊、给彼时只是一名小兵朱元璋当起了“跟班”。在后来的日子里,汤和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嫡系中的嫡系,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远不是常遇春、冯胜、邓愈那些“外来户”可比的。说他是“明朝的卢绾”,似乎也并不为过,但他的结局要比与汉高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那位发小卢绾好多了……
可是,为何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连个公爵都没有捞着、只被封为了中山侯呢?朱元璋公开给出的答案是汤和“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这也能算是理由吗?常遇春要是没死,听到这个理由,估计得笑抽抽了……嗜酒、杀降,常遇春哪一样没干过?很显然,朱元璋给出的这个理由只是用来搪塞世人的借口罢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汤和作为地位仅次于“开国六公”的第一侯爵,是否可以封公爵、本就在朱元璋一念之间,洪武三年朱元璋如果多放一个公爵名额,那他铁定就是“开国第七公”!那么,为何朱元璋最终却没有给汤和这个公爵呢?让我们先开看看洪武三年朱元璋所封的公爵是哪六位?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其中,常茂之所以能够受封公爵,不是因为军功、而是因为他老子常遇春。说白了,常茂是顶了他老子常遇春的缺,他的这个公爵其实就是常遇春的。常茂的郑国公虽名为首封、事实上等于是承袭,对此朱元璋也毫不避讳。
▲开平忠武王、鄂国公常遇春画像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兼养子,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前,朱元璋是把他当亲儿子养的,李文忠甚至连姓氏都随了母姓、被娘舅朱元璋将名字改为了朱文忠。要是他真的姓朱、跟朱文正一样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而不是亲外甥,那他妥妥的就是第二个靖江王!奈何,他终究是外甥、是异姓,在明王朝即将开元建国之时,为了避免将来生出不必要麻烦,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让他“认祖归宗”、重新改为了李姓。作为弥补,朱元璋给外甥一个公爵理所当然!更何况,李文忠本身就是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战功赫赫,就算不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凭着军功受封公爵,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作为朱元璋唯一的亲外甥,把他摆在公爵的位置上,谁也挑不出什么刺儿来。他要不是朱元璋的外甥、而是侄子,那恐怕就不是公爵的问题了,是要直接封王的!
▲岐阳武靖王、曹国公李文忠画像除了这两位之外,常遇春、冯胜、邓愈都是早年间带着队伍投靠朱元璋的“原始股东”,虽没有当初跟着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另立门户的“淮西二十四将”那么贴己,但好歹人家是最早“入股”的一批“原始股东”,朱元璋必须给个说法!区别对待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李善长,他是明王朝的开国第一文臣。正所谓“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朱元璋把李善长摆在第一公爵的位置上,其实就是在明确昭告天下:新生的明王朝将延续历朝历代以文治天下的传统。再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借此收买天下文人士子之心。所以,李善长的公爵是必须要给的,绝不能吝啬。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最嫡系的班底——“淮西二十四将”中,只有徐达一个人入选了公爵。这个其实也好理解,公爵中总不能一个朱元璋的“自己人”都没有吧?彼时,“淮西二十四”将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徐达,不管这是不是朱元璋有意为之,彼时徐达的地位排在汤和之上是事实!所以,朱元璋要在“淮西二十四将”中选一个人摆在公爵的位置上,那就只能是徐达、而不是汤和,除非朱元璋增加公爵的数量。
▲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画像很显然,朱元璋并没有增加公爵数量的打算。都是刀头舔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开国元戎,谁也不比谁低人一等!朱元璋如果为汤和破了例,那其他人呢?总归是能够找出可以破例的理由的,朱元璋到底封是不封?真要是如此,你也想当公爵、他也想当公爵,朱元璋就不好处理了。只有将汤和摆在侯爵的位置上,才能堵住悠悠众口!谁再争,朱元璋只要一句话就能把他们怼回去:“你们对照一下汤和,你们是比他功劳更大、还是比他跟我老朱关系更铁?”此即所谓“一侯镇众侯”!
▲东瓯襄武王、信国公汤和画像不得不说,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位发小还是很了解的。他知道汤和是个不争之人,别说是给他封一个侯爵,就算是给他一个伯爵,汤和也会欣然接受,至少在人前他肯定会如此。要知道,汤和可是明王朝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开国元戎!换作是其他人,恐怕朱元璋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于压制“巢湖水军”势力的需要。“巢湖水军”势力是朱元璋麾下除“淮西二十四将”和常、冯、邓等“原始股东”之外,另一股实力和军功都相当有存在感的派系!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靠的就是他们。但他们与其他几个派系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最初投降的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在朱元璋搞掉了郭天叙之后,这帮人才最终投靠朱元璋。对于他们,朱元璋一直都是且用且防的。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找了各种理由、挑了各种毛病,总而言之就四个字——不给公爵!可挑了别人那么多毛病,而“自己人”一点毛病不挑总说不过去吧?为了安抚“巢湖水军”势力,朱元璋也只能是拿跟自己关系最亲近的发小汤和“开刀”了,数落了汤和的一大堆不是并把他安排到了侯爵的位置上,从而堵住了“巢湖水军”势力的嘴——“我老朱的发小兼‘革命引路人’汤和都只是个侯爵,你们还叫唤什么?”
当然,汤和嗜酒也是事实,尤其是黄汤灌多之后,就有些口不择言了。该说的、不该说的,就这么一股脑儿全都说出去了。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些话经过有心之人的添油加醋之后,又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虽说朱元璋对汤和这位发小总体上是信任的,但朱元璋也是人、心里面终究还是会有些芥蒂的。这或许也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没有给汤和封公爵的原因之一吧,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否则后来朱元璋真心没有必要再给汤和晋封信国公、追赠东瓯王,不是吗?朱元璋的公爵、侯爵排名看似随心,实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的决定!说到底其实还是那四个字,也是历朝历代帝王们惯用的伎俩——权力平衡。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uzhixing.net/piaget/12/33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