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江和张怀连贡献了就业率,但同时也阻碍了发展,有这两个煞神,谁敢拆迁,谁敢开发,还得继续做自己的老本行,陶瓷厂……
罗庄区脏乱差,城市规划严重落后想发展必须依靠滨河片区,建议把区政府东移,北与火车片区连接,顺滨河向南发展,把工厂都建在外环以南。才几年光景,河东就是九曲镇,罗庄就是罗庄镇。开发区就就一片漫湖,连乡镇都不是,零星散落着几个农村,现在像乡镇了,同期的很多乡现在还是乡(像郯城县的归昌、花园、泉源撤了人民公社就设乡了,有年岁了吧?现在还是乡),罗庄还好,最早最富的乡镇!河东,开发区能发展成今天模样已是莫大的进步了。尤其是开发区,一年一个样,五年一大样,才几个五年啊?别挑剔,明天会更好!

康姨母和王大娘子一样都出自太师府王氏。康姨母是王家的嫡长女,而王大娘子是康王氏的妹妹,是王家的嫡次女。剧中的康姨母是一个非常有心计手段、又心狠手辣的女人,手里不知道有几条无辜的性命。
如此厉害的角色为何宁愿联合小秦氏对付明兰,都不帮助自己妹妹对付林噙霜呢?
在原著之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原本定的是王大娘子嫁给康老爷,但是被康姨母截了胡,导致王大娘子只能嫁给盛纮。为此王大娘子还大闹过一场,甚至险些被王老爷上了家法。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盛家因为人口简单,盛老太太睿智宽厚,从来不无缘无故刁难人,再加上盛纮又是一个有学问,有上进心的人,官位也是越来越高,最终苦尽甘来,王大娘子竟过得越来越好了。反观康姨母就不一样了。康老爷虽然家世显赫,学问也不错,但是为人没有什么担待,是个公子哥儿,当初是因为康家老太爷与父亲交情极厚,才有的这门亲事,康姨母也硬是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这门婚事。如今这门婚事弊端尽显。康老爷私德不修,一房又一房的往家里纳小妾,甚至于还想要动用康姨母的嫁妆。要知道在宋代,女子的嫁妆是女子唯一的合法私有财产,旁人是动不得的。对比妹妹,只怕此时的康姨母是万般的后悔与不甘心,毕竟当初这门婚事是订给王大娘子的,是她自己费劲心机,使用手段截胡才进了康家的门。如今竟然过得还不如王大娘子好,自然是嫉妒王大娘子。妹妹虽然过得好,幸好还有一个林噙霜在盛家给她使绊子,这样康姨母内心平衡点,反而更开心。所以康姨母即使再有手段,也是不会帮助王大娘子对付林噙霜的,她甚至巴不得王大娘子过的更不好。可以说是内心的嫉妒与不平衡,让康姨母选择了冷眼旁观。
那康姨母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一,为了孩子和康家康姨母即使再卑劣,再恶毒,也都是一个母亲,一个当家主母,做出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康家能够更好。明兰结婚之后靠着裙带关系,三天两头去顾家做客,甚至于还帮着小秦氏,被小秦氏利用。这一切都是因为康姨母想要借顾廷烨的势,借宁远侯顾家的势达到自己的私心。很可惜她打错主意了,明兰和顾廷烨跟小秦氏是敌人,她其实选择错了队友。至于康姨母暗中唆使王大娘子毒害婆母,还将毒药说为病两三天的药,为的就是王大娘子在事发之后,有一个把柄落在自己手中,这样王大娘子以后任由自己摆布了,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利,帮助自己的儿子,帮助康家发展得更好。无论是向王大娘子借钱,放印子钱也好,还是挑拨盛家的关系也好,还是暗中唆使王大娘子下毒谋害盛老太太也好,康姨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康家的未来。其二,为了看王大娘子的笑话,好让内心平衡在前文中已经解释过康姨母为何不去帮助王大娘子对付林噙霜,也提到过康姨母并不待见王大娘子,所以康姨母做了这么多事情,还有一个最为单纯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王大娘子的笑话。她明里暗里挑拨王大娘子和明兰的关系,一直在暗中给王大娘子出馊主意,为的就是王大娘子和明兰关系不和,为的就是能够看到盛家内宅不宁,为的就是王大娘子能够出丑,自己看笑话。单纯、憨憨的王大娘子是多么的可悲,一直都以自己的娘家为傲,一直都将自己的亲情看的无比重要。为了所谓的亲情,糊里糊涂的为康姨母做了这么多坏事,可是康姨母却并不待见这个妹妹。可以说王大娘子以一片真心与热情相待自己的姐姐,但是康姨母却是满脑的算计与心机,从来就不曾将王大娘子放在眼里,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康家,为了自己的儿子,为了她康姨母自己。康姨母的内心太阴暗了,观众不懂,憨憨的王大娘子更不会懂终究是王大娘子看错了家人,待醒悟时却已经晚了,只能回到盛家老家祠堂反省思过。
康姨母这个角色对于明兰来说是个‘’助力”而不是“阻力”,要了解为什么康姨母能联合小秦氏却不帮妹妹对付林噙霜,就要先知道康姨母和王若弗的分歧点所在。
王大娘子在原著里几乎是铁憨憨一样的存在,儿子高娶女儿高嫁,寄养在她手底下的庶女都能嫁入到侯府,算是整个盛家最有面子的人。可康姨妈这些年又得到些什么,大概率和墨兰处境差不多在三个女婿带着女儿回门的时候,王大娘子一遍遍的问“女儿们”有没有给女婿添麻烦,三个女婿的答案差不多。显而易见的,王大娘子更喜欢明兰和自己的女儿如兰。如兰笑墨兰刚当上主母,就负责管理一大堆小妾。而且墨兰的母亲林小娘连牌位都没有,真真实实成了最没权没势之人。实际上康姨妈嫁人之后也是这样的待遇。她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以王氏为核心,恰恰相反有一种嫉妒的成分存在。
康姨母和小秦氏算是老相识了,都说“志同道合”,康姨母和小秦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康姨母想要把自己的庶女也送给顾廷烨,得到顾廷烨的重视。小秦氏则一个劲儿的往明兰那边送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更可况在康姨母心里,小秦氏还是她的半个闺蜜,比不作为的王氏上位快多了。
权力瓜分,康姨母觉得王大娘子这人不够有手段。王大娘子经过华兰智斗婆婆,对明兰明显高看一眼。又因为顾廷烨的缘故,觉得明兰给自己长了脸,挺不错的。康姨母就是冲着盛家的钱去的。盛家谁最厉害?一个是老太太,一个就是明兰。王氏做不了什么,倒不如她亲自动手更痛快。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墨兰出嫁以后,林噙霜没有斗争力,况且她又不是真的想让自己妹妹好,倒不如暂且搁置。对付完“狠角色”,逐个击破
墨兰出嫁的时候,王大娘子给了她一只手镯,你不情我不愿的,那时候王大娘子已经看不起自己的对手林噙霜了。可以说,在这场儿女的斗争场里面,王大娘子已经赢得比赛。
康姨母着实羡慕、嫉妒、恨,盛紘是个五品小官不错,可妻妾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出来。王大娘子过得很幸福,康姨母自持手段高明,倒不如人家一个不争不抢的。从心底里,她就没想过为王大娘子着想,都是在谋划她自己的得失。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康姨母和王大娘子一样都出自太师府王氏。康姨母是王家的嫡长女,而王大娘子是康王氏的妹妹,是王家的嫡次女。剧中的康姨母是一个非常有心计手段、又心狠手辣的女人,手里不知道有几条无辜的性命。
如此厉害的角色为何宁愿联合小秦氏对付明兰,都不帮助自己妹妹对付林噙霜呢?
在原著之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原本定的是王大娘子嫁给康老爷,但是被康姨母截了胡,导致王大娘子只能嫁给盛纮。为此王大娘子还大闹过一场,甚至险些被王老爷上了家法。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盛家因为人口简单,盛老太太睿智宽厚,从来不无缘无故刁难人,再加上盛纮又是一个有学问,有上进心的人,官位也是越来越高,最终苦尽甘来,王大娘子竟过得越来越好了。
推广中医老师傅无意间道出静脉曲张调理良方!多年老烂腿竟神奇恢复 反观康姨母就不一样了。康老爷虽然家世显赫,学问也不错,但是为人没有什么担待,是个公子哥儿,当初是因为康家老太爷与父亲交情极厚,才有的这门亲事,康姨母也硬是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这门婚事。
如今这门婚事弊端尽显。康老爷私德不修,一房又一房的往家里纳小妾,甚至于还想要动用康姨母的嫁妆。要知道在宋代,女子的嫁妆是女子唯一的合法私有财产,旁人是动不得的。
对比妹妹,只怕此时的康姨母是万般的后悔与不甘心,毕竟当初这门婚事是订给王大娘子的,是她自己费劲心机,使用手段截胡才进了康家的门。如今竟然过得还不如王大娘子好,自然是嫉妒王大娘子。
妹妹虽然过得好,幸好还有一个林噙霜在盛家给她使绊子,这样康姨母内心平衡点,反而更开心。所以康姨母即使再有手段,也是不会帮助王大娘子对付林噙霜的,她甚至巴不得王大娘子过得更不好。
推广百岁老人自述“长寿”不靠多睡觉和多走路,只需坚持“2件小事” 可以说是内心的嫉妒与不平衡,让康姨母选择了冷眼旁观。
那康姨母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一,为了孩子和康家 康姨母即使再卑劣,再恶毒,也都是一个母亲,一个当家主母,做出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康家能够更好。 明兰结婚之后靠着裙带关系,三天两头去顾家做客,甚至于还帮着小秦氏,被小秦氏利用。这一切都是因为康姨母想要借顾廷烨的势,借宁远侯顾家的势达到自己的私心。 很可惜她打错主意了,明兰和顾廷烨跟小秦氏是敌人,她其实选择错了队友。
至于康姨母暗中唆使王大娘子毒害婆母,还将毒药说为病两三天的药,为的就是王大娘子在事发之后,有一个把柄落在自己手中,这样王大娘子以后任由自己摆布了,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利,帮助自己的儿子,帮助康家发展得更好。
无论是向王大娘子借钱,放印子钱也好,还是挑拨盛家的关系也好,还是暗中唆使王大娘子下毒谋害盛老太太也好,康姨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康家的未来。
其二,为了看王大娘子的笑话,好让内心平衡
在前文中已经解释过康姨母为何不去帮助王大娘子对付林噙霜,也提到过康姨母并不待见王大娘子,所以康姨母做了这么多事情,还有一个最为单纯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王大娘子的笑话。 她明里暗里挑拨王大娘子和明兰的关系,一直在暗中给王大娘子出馊主意,为的就是王大娘子和明兰关系不和,为的就是能够看到盛家内宅不宁,为的就是王大娘子能够出丑,自己看笑话。
单纯、憨憨的王大娘子是多么的可悲,一直都以自己的娘家为傲,一直都将自己的亲情看的无比重要。为了所谓的亲情,糊里糊涂的为康姨母做了这么多坏事,可是康姨母却并不待见这个妹妹。
可以说王大娘子以一片真心与热情相待自己的姐姐,但是康姨母却是满脑的算计与心机,从来就不曾将王大娘子放在眼里,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康家,为了自己的儿子,为了她康姨母自己。
康姨母的内心太阴暗了,观众不懂,憨憨的王大娘子更不会懂终究是王大娘子看错了家人,待醒悟时却已经晚了,只能回到盛家老家祠堂反省思过。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吧!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其实是被国军给“坑了”。
抗战时,国军战斗力弱,那是出了名的。由于蒋委员长搞排除异己的内斗,各路军阀在抗战时畏首畏尾,勾心斗角。所以,才会有40万日军横扫130多万国军的豫湘桂战役。而此战之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就这样,国军还是惨败。国军被日军横扫,日军被美军横扫。那么,在日本当太上皇的麦克阿瑟,当然有信心让参加朝鲜战争的联合国士兵“圣诞节之前回家”。甚至,当时的美国人都觉得中国不敢出战。麦克阿瑟叼着烟斗喝着咖啡,就能饮马鸭绿江了。(他来了,他来了,他趟着水来了!)麦帅也是可以,仁川登陆打的“可圈可点”:75000名联合国军痛击朝鲜6500名守军。之后,麦帅依靠装备和人数优势,碾压朝鲜军队,一直打到鸭绿江。1950年9月15日,到10月24日,联合国只用了四十多天,就打到了鸭绿江。麦帅的神威,到此终止。因为,志愿军过江了。等到麦帅快被彭德怀赶下海时,麦帅还不从自身找问题,还想让杜鲁门扩大投入,甚至,不惜动用原子弹。麦帅肯定很郁闷,国军战斗力这么弱,为何志愿军却这么牛?!!杜鲁门不傻,赶紧让麦帅下台,换李奇微。李奇微明显比麦帅有本事,上来就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志愿军当时由于后勤跟不上,每次进攻最多只能持续7天,就要停下来等寄样。李奇微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利用志愿军“七天攻势”规律,跟志愿军拼消耗。当志愿军进攻时,他就利用美军火力兵力优势打防御战。等7天之后,趁着志愿军断了补给,对我志愿军发动猛烈进攻。就这样,志愿军被迫退到了“三八线”!同样一副牌,李奇微打的就比麦帅强!回头再看彭老总,那就是封神的人物了!如果志愿军有联合国军那样的武器补给,早把联合国军赶下海了。说白了,美军将领就喜欢依靠装备优势,无脑碾压!真要是让他们到中国战场上,带领国军打日本人,他们败得更惨!对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蒋介石的部队也有美国人当顾问。不过,还是一直溃败。十年后,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
“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不要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所以,把三方将领能力做个对比:志愿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国军>美军。主意:此处“国军”仅指国民党方将领,我知道抗战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是国军序列。有些起义的国民党部队,到解放军以后,本来很弱的部队,马上就成了王牌。例如:解放军五十军,原来是国军60军。这支部队在起义前,因为军纪不好且战绩较差,被人们戏称为”熊军”、人称“六十熊”!可是,抗美援朝时,表现英勇,首先攻入汉城。毛主席在接见50军军长曾泽生时,还夸奖他说:\”你们打得不错啊!\”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文|勇战王聊历史)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能力被高估的将军不是一个两个。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两位,一古一今,名气挺大,能力可能被高估了。
1、关羽
关羽这个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社会地位都特别高,这几百年更是如此,人们尊敬地称呼他为“武圣”。此人水平怎么样?高,绝对不一般,曾经和刘备一行,吃尽无数苦头,兜兜转转间打造了一份偌大基业。说实话,创业的时候,关羽表现还是不错。在刘备占了蜀地,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他的声誉达到了顶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是,关羽有个明显的缺点:孤傲自大,目中无人,缺乏大局观。对于老将黄忠,关羽是有轻视的,他想不通此人为何能和他们四人并列五虎将。
《三国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除了轻视黄忠等人,关羽也轻视自己的直属手下糜芳、傅士仁等,还轻视刘备的义子刘封,这就导致关键时刻,糜芳和傅士仁和东吴站在了一起,而刘封在关羽处于险境时见死不救。当然,最重要的是,关羽不知道为何瞧不起孙权,毕竟人家是一方霸主啊!在孙权派人给儿子求亲时(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关羽立即拒绝。
《三国志》: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不同意和孙权当亲家也就罢了,还辱骂人家,这就是关羽的不对了。于是,孙权和关羽就此结下梁子了。本来,刘备这一方,最好的策略是:联合东吴,北拒曹操,但是,关羽自己破坏了大战略,这是要命的失误。最后,攻曹仁时,徐晃来相助,短时间攻不下来。退回时,孙权已经派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占据了关羽老巢。于是,关羽的命运就只剩下走麦城了。而关羽的死亡仿佛推翻了多米诺骨牌,张飞为了报仇给下面人巨大压力,最后被手下所杀;刘备为了报仇,携大军征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自己也在白帝城离世。从此,蜀汉实力大损。一句话,关羽的结果是他自找的,全是他性格所致。一个不顾大局,容易轻视别人的将军,也许某方面过人,但称为不世初的名将,还是高估了。
2、张灵甫
说完关羽,我们聊聊国民党的“名将”张灵甫。张灵甫的特点是什么?勇敢,学历高,长得帅。但是此人身上有个大缺陷:情绪不容易控制住。一个情绪控制不住的人,很容易失控,很容易出问题。张灵甫曾经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因为家境不好,无力承担续费而退学了。这有点可惜。过了两年,张灵甫考入了黄埔军校,和胡琏、李弥等都是同学,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本来,张灵甫是有一个农村老婆的,后来,当了军官后,在1933年,张灵甫娶了第二任老婆吴海兰,还生了个宝贝女儿。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张灵甫就把吴海兰枪杀了。为何要杀妻?一种说法是“张灵甫老婆吴海兰出轨了”,另一种说法是“吴海兰偷了他的文件通共了”,但是,不管哪种方式,枪杀行为实在有点过,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仅仅为了女儿,他都应该理性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张灵甫杀妻事件非常轰动,一度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十年。
在抗战开始后,王耀武惜才,把他保了出来,让他到战场立功杀敌。在王耀武等人的提携下,张灵甫屡立战功,因为打仗不怕死,像个拼命三郎,这引起了从上到下的注意,这是一员虎将啊!1944年5月的时候,张灵甫已经是74军军长兼58师师长了,抗战结束后,张灵甫成了74军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这就是“御林军”啊!蒋介石非常欣赏。1946年,74军经过调整成了整编74师,整个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武器非常先进,带队人看起来也不错,这是绝对的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师。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蒋介石将陕北和山东作为了重要的进攻地区,要求务必拿下这两个地方,要打压解放军的生存空间。于是乎,蒋介石派了三个机动兵团,一起向山东进发,其中,南边的汤恩伯兵团有三个师向北进发,而三个师中,张灵甫的74师是绝对的核心,另两个整编师就像两大护法。为了让74师发挥作用,又不至于风险过大,国民党政府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西边是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中间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东边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接下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开始了。在进攻过程当中,74师张灵甫的情绪又来了,巴不得快速冲上把粟裕的部队灭掉,于是开始孤军冒进,黄百韬和李天霞没有跟得上,这两个也许是嗅到了解放军的味道,步伐缓了很多。此时,张灵甫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山区不适应他的部队大力发挥,二是张灵甫不熟悉那里的情况,三是没有有效距离的支援。当张灵甫意识到自己处境很危险时,为时已晚。此时,粟裕就像一头忍耐了很久的狼,瞅准机会,派人快速包抄和隔离,直接把张灵甫包了饺子。李天霞,本来和张灵甫不睦,试着进攻,没有大的作用,就放弃了死拼。而黄百韬是努力想救,但粟裕旗下的战士们对着黄百韬就是猛揍,根本不给“闯关救张”的机会,于是,黄百韬也损失不小。粟裕一门心思,就是要把张灵甫歼灭,因为这会对国民党军队的信心带来巨大的打击。面对真正的名将,张灵甫终究没有撑住,几乎全军覆没,张灵甫本人也是命丧孟良崮。国军最精锐的御林军全军覆没,张灵甫死亡,蒋介石大发雷霆,直接把李天霞抓了起来,送上了军事法庭。而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听到张灵甫死亡的消息,泪流满面。其实,张灵甫从来都是一位勇将,不是一位智将,最重要的是,他容易头脑发热,情绪不容易控制住,这导致后来身死战场。
孟良崮战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被高估的张灵甫,葬送了精锐的74师,也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信心,让解放军在心理上的优势增加,而“华中粟裕”名扬天下,成了很多国民党将军的噩梦。有意思的是,一年多后,张灵甫的上级,著名的军事家王耀武在济南战役时被粟裕俘虏。历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将军不少,篇幅所限,我们就介绍这么两位。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反动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解放军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zhixing.net/iwc/23/339372.html
《三国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除了轻视黄忠等人,关羽也轻视自己的直属手下糜芳、傅士仁等,还轻视刘备的义子刘封,这就导致关键时刻,糜芳和傅士仁和东吴站在了一起,而刘封在关羽处于险境时见死不救。当然,最重要的是,关羽不知道为何瞧不起孙权,毕竟人家是一方霸主啊!在孙权派人给儿子求亲时(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关羽立即拒绝。
《三国志》: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
不同意和孙权当亲家也就罢了,还辱骂人家,这就是关羽的不对了。于是,孙权和关羽就此结下梁子了。本来,刘备这一方,最好的策略是:联合东吴,北拒曹操,但是,关羽自己破坏了大战略,这是要命的失误。最后,攻曹仁时,徐晃来相助,短时间攻不下来。退回时,孙权已经派吕蒙吕子明白衣渡江,占据了关羽老巢。于是,关羽的命运就只剩下走麦城了。而关羽的死亡仿佛推翻了多米诺骨牌,张飞为了报仇给下面人巨大压力,最后被手下所杀;刘备为了报仇,携大军征伐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自己也在白帝城离世。从此,蜀汉实力大损。一句话,关羽的结果是他自找的,全是他性格所致。一个不顾大局,容易轻视别人的将军,也许某方面过人,但称为不世初的名将,还是高估了。
2、张灵甫
说完关羽,我们聊聊国民党的“名将”张灵甫。张灵甫的特点是什么?勇敢,学历高,长得帅。但是此人身上有个大缺陷:情绪不容易控制住。一个情绪控制不住的人,很容易失控,很容易出问题。张灵甫曾经是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因为家境不好,无力承担续费而退学了。这有点可惜。过了两年,张灵甫考入了黄埔军校,和胡琏、李弥等都是同学,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本来,张灵甫是有一个农村老婆的,后来,当了军官后,在1933年,张灵甫娶了第二任老婆吴海兰,还生了个宝贝女儿。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张灵甫就把吴海兰枪杀了。为何要杀妻?一种说法是“张灵甫老婆吴海兰出轨了”,另一种说法是“吴海兰偷了他的文件通共了”,但是,不管哪种方式,枪杀行为实在有点过,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仅仅为了女儿,他都应该理性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张灵甫杀妻事件非常轰动,一度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十年。
在抗战开始后,王耀武惜才,把他保了出来,让他到战场立功杀敌。在王耀武等人的提携下,张灵甫屡立战功,因为打仗不怕死,像个拼命三郎,这引起了从上到下的注意,这是一员虎将啊!1944年5月的时候,张灵甫已经是74军军长兼58师师长了,抗战结束后,张灵甫成了74军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这就是“御林军”啊!蒋介石非常欣赏。1946年,74军经过调整成了整编74师,整个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武器非常先进,带队人看起来也不错,这是绝对的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师。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蒋介石将陕北和山东作为了重要的进攻地区,要求务必拿下这两个地方,要打压解放军的生存空间。于是乎,蒋介石派了三个机动兵团,一起向山东进发,其中,南边的汤恩伯兵团有三个师向北进发,而三个师中,张灵甫的74师是绝对的核心,另两个整编师就像两大护法。为了让74师发挥作用,又不至于风险过大,国民党政府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西边是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中间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东边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接下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开始了。在进攻过程当中,74师张灵甫的情绪又来了,巴不得快速冲上把粟裕的部队灭掉,于是开始孤军冒进,黄百韬和李天霞没有跟得上,这两个也许是嗅到了解放军的味道,步伐缓了很多。此时,张灵甫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山区不适应他的部队大力发挥,二是张灵甫不熟悉那里的情况,三是没有有效距离的支援。当张灵甫意识到自己处境很危险时,为时已晚。此时,粟裕就像一头忍耐了很久的狼,瞅准机会,派人快速包抄和隔离,直接把张灵甫包了饺子。李天霞,本来和张灵甫不睦,试着进攻,没有大的作用,就放弃了死拼。而黄百韬是努力想救,但粟裕旗下的战士们对着黄百韬就是猛揍,根本不给“闯关救张”的机会,于是,黄百韬也损失不小。粟裕一门心思,就是要把张灵甫歼灭,因为这会对国民党军队的信心带来巨大的打击。面对真正的名将,张灵甫终究没有撑住,几乎全军覆没,张灵甫本人也是命丧孟良崮。国军最精锐的御林军全军覆没,张灵甫死亡,蒋介石大发雷霆,直接把李天霞抓了起来,送上了军事法庭。而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听到张灵甫死亡的消息,泪流满面。其实,张灵甫从来都是一位勇将,不是一位智将,最重要的是,他容易头脑发热,情绪不容易控制住,这导致后来身死战场。
孟良崮战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被高估的张灵甫,葬送了精锐的74师,也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信心,让解放军在心理上的优势增加,而“华中粟裕”名扬天下,成了很多国民党将军的噩梦。有意思的是,一年多后,张灵甫的上级,著名的军事家王耀武在济南战役时被粟裕俘虏。历史上,能力被高估的将军不少,篇幅所限,我们就介绍这么两位。最近正在热播的《特赦1959》里,黄维作为国军高级将领中的另类,戏份很重,成为正直的顽固派的代表,和几个特务组成的反动派以及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为代表的改造积极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就军事指挥水平而言,黄维的水平其实是被大大的高估了,远不如剧中对改造比较积极的王耀武、宋希濂、杜聿明这些人,和廖耀湘实际上在伯仲之间,大兵团指挥能力并不强,让他代领一个军还可以,但是让他率领一个大兵团,独当方面,这就超出了他的实际能力,最后败军杀将,自己也成了战俘。黄维兵团原本隶属于华中战区,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作战,主要作战地境是在河南境内。这个兵团下属的第十军、十四军和十八军,都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尤其是十八军,更是陈诚起家的老部队,所以一直都受到关照。在抗战结束后,国军接受了大量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存放在亚洲的武器装备,当时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没有实权,陈诚担任参谋总长,有权分配武器装备,所以十八军在国军各个部队中,都是优先装备美式武器装备的,十八军受到的照顾尤其多,从而使十八军成为国军在中原战场的几个主力部队之一。黄维早在1944年就因为和上司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到后方担任军校校长以及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等职务,一直到1948年组建十二兵团时,以十八军、十四军和第十军为基础,黄维才被临时调赴前线,担任兵团司令官。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基本上是由胡琏率领作战,无论是对华东野战军,还是对中原野战军,战绩都可以说是不错的。除了当时这些部队装备优良之外,胡琏在战场上的灵敏和反应迅速,也是重要原因。但在组建兵团的时候,本应该由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白崇禧却因为胡琏桀骜不驯,难以指挥,坚决反对。最后折中下来,才由陈诚系的另一骨干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也就是说,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官,其实是国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主要是靠资历和派系平衡上位的,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考虑,那么当时胡琏肯定是最适合担任兵团司令官的,无论是对当时十二兵团的熟悉程度,还是对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特点的了解来说,黄维都远不如胡琏。只是因为胡琏和白崇禧有矛盾,导致白崇禧坚决反对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才把这个机会给了黄维。白崇禧本来也反对黄维出任,只是在陈诚和何应钦的坚持之下,才让他上位了。这和孙元良的情况差不多,孙元良在抗战后期也是被调离了前线,在后方担任有职无权的闲差。在国军将原本在郑州担任绥靖公署主任的孙震调离的时候,孙震为了保住自己麾下的两个川军部队的军,才推荐孙元良出任兵团司令官。而孙元良因为有黄埔军校出身的背景,又是孙震的侄儿,所以才能被各方面所接受,出任了这个职务。但孙元良所率领的这个兵团,仍然是川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两个军,并没有配属其他部队。这和黄维兵团的情况不一样,黄维兵团除了土木系的三个军之外,还配属了吴绍周的八十五军,是四个军的大兵团,而孙元良兵团只是两个军的小兵团。黄维兵团从十月份接到国防部发来的命令,开始在驻马店和周口一带集结,之后从这里出发,离开华中战场,增援徐州,目的是参加国防部拟定的徐蚌会战。孙元良兵团在撤离郑州之前,白崇禧和华东战场都拉拢过,孙元良意识到华东战场即将进行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很想逃避,所以她本人倾向于去华中战场,这样便于他在战局不利的时候退入四川,但国防部的一纸命令,硬是将他从华中拉倒了华东战场。这就是说,国军统帅部这时候也是在尽力集中兵力,要在淮海之间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保守江南半壁江山。黄维兵团从原驻地出发的时候,选择的路线本身也很糟糕,是国防部规定的路线,而这个路线上沿途要经过一系列大小河流,包括浍河、淝河、颍河等,黄维兵团本身的重武器装备又比较多,在这种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带要行军,还要防备解放军沿途的阻击,这显然是比较困难的,也很不利。黄维兵团在进入这个河网地带之后,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解放军的阻击,有时候是被半渡而击,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他还没有赶到徐州战场,黄百韬兵团就已经被华东野战军歼灭得快要差不多了。而且,黄维兵团增援徐州不成,又逐步掉进了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实际上,当时中原野战军全军的兵力也就十二三万人,和黄维兵团兵力相当,但中原野战军因为挺进中原之后迭经苦战,一直在和华中地区的国军兜圈子,所以重武器基本上都被扔掉了,非常缺乏重武器。黄维兵团不仅兵力和包围他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差不多,而且武器装备又有优势,但他却不但没有突破中原野战军的阻击,进入徐州战场,反而逐步被包围了,这不能不说是黄维本身的指挥存在问题,他的重武器火力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坦克和装甲车等装备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胡琏指挥的时候,胡琏兵团虽然是小兵团,兵力远不如黄维当司令官之后雄厚,但胡琏的指挥向来以反应灵敏和迅速著称,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率领这个兵团增援徐州的不是黄维,而是胡琏,以中原野战军当时的部队和装备,要想把兵力相当的这个兵团牵制在中原战场,就已经很费力气了,更不要说能够完成包围了。即便是能够包围,以胡琏指挥的灵活机动,也是很有可能冲破中野的包围圈的,毕竟中野当时的情况用刘帅自己的话说,就是“瘦狗拉硬屎”。而在战前制订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无论粟裕还是中央,实际上都没有敢把黄维兵团纳入歼灭对象,对中原野战军也没有这样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希望中原野战军能够牵制住他,不让其靠近徐州战场,影响华东野战军在徐州地区对华东战场的国军的围歼。在《特赦1959》中,黄维曾经振振有词的对功德林管理人员说,虽然我们打了败仗,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们这些人是蠢才,言下之意是非常不服气的。但就黄维在淮海战役期间的指挥来说,他还真就是个蠢才,如果不是他,恐怕十二兵团也不会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报销。他这种自负和不服气,其实就和他后来长期研究永动机一样,都是自作聪明,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zhixing.net/iwc/23/339372.html
张灵甫杀妻事件非常轰动,一度被抓进了监狱,判刑十年。
在抗战开始后,王耀武惜才,把他保了出来,让他到战场立功杀敌。在王耀武等人的提携下,张灵甫屡立战功,因为打仗不怕死,像个拼命三郎,这引起了从上到下的注意,这是一员虎将啊!1944年5月的时候,张灵甫已经是74军军长兼58师师长了,抗战结束后,张灵甫成了74军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这就是“御林军”啊!蒋介石非常欣赏。1946年,74军经过调整成了整编74师,整个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武器非常先进,带队人看起来也不错,这是绝对的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师。
1947年上半年,国民党蒋介石将陕北和山东作为了重要的进攻地区,要求务必拿下这两个地方,要打压解放军的生存空间。于是乎,蒋介石派了三个机动兵团,一起向山东进发,其中,南边的汤恩伯兵团有三个师向北进发,而三个师中,张灵甫的74师是绝对的核心,另两个整编师就像两大护法。为了让74师发挥作用,又不至于风险过大,国民党政府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西边是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中间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东边是李天霞的整编83师。接下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开始了。在进攻过程当中,74师张灵甫的情绪又来了,巴不得快速冲上把粟裕的部队灭掉,于是开始孤军冒进,黄百韬和李天霞没有跟得上,这两个也许是嗅到了解放军的味道,步伐缓了很多。此时,张灵甫面临三大困难,一是山区不适应他的部队大力发挥,二是张灵甫不熟悉那里的情况,三是没有有效距离的支援。当张灵甫意识到自己处境很危险时,为时已晚。此时,粟裕就像一头忍耐了很久的狼,瞅准机会,派人快速包抄和隔离,直接把张灵甫包了饺子。李天霞,本来和张灵甫不睦,试着进攻,没有大的作用,就放弃了死拼。而黄百韬是努力想救,但粟裕旗下的战士们对着黄百韬就是猛揍,根本不给“闯关救张”的机会,于是,黄百韬也损失不小。粟裕一门心思,就是要把张灵甫歼灭,因为这会对国民党军队的信心带来巨大的打击。面对真正的名将,张灵甫终究没有撑住,几乎全军覆没,张灵甫本人也是命丧孟良崮。国军最精锐的御林军全军覆没,张灵甫死亡,蒋介石大发雷霆,直接把李天霞抓了起来,送上了军事法庭。而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听到张灵甫死亡的消息,泪流满面。其实,张灵甫从来都是一位勇将,不是一位智将,最重要的是,他容易头脑发热,情绪不容易控制住,这导致后来身死战场。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uzhixing.net/iwc/23/339372.html